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1:53    次浏览
黄山随想 6月新人姚世英,1972年2月,生于福安。作品见于《诗潮》《绿风》等杂志。与人合出诗集《蜕变的粉妆》。新作之三—姚世英明代徐霞客游完黄山,就说天下无山。那么看完奇松,天下就无松了?我本不信,爬到“始信峰”,但见云蒸霞蔚,巉岩峭壁,一路的奇松,形态果然不俗,仙风道骨,苍翠不老。开始有了几分信服。奇松的种子是风吹进岩缝去的,坚强的种子造就一个个生命的奇迹。岩缝怎么会是温床?黄山松难道是吃“石髓”长大的?空气、阳光、雨露就是营养,为了突破黑暗和贫瘠,根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。峭壁悬崖边上的黄山松,一出生就挑战重力和地心引力,挑战想象极限,一开始稀疏枝条偎傍着向上生长,风一大就抱成团,雨打雪压就用冠盖顶,天性追求光明。大家都赞黄山松的枝条俊挺,姿态生动变幻万千,摸摸树干都是厚厚的茧,铁铸的粗粝。它们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,每一种姿态和神采,都历尽艰辛的造化。成年松树,最小的也有四五百岁,漫长的岁月磨砺,饱汲日月天地精华,才有了仙风道骨。一棵松不说话,你也能感受到它的沧桑阅历,造化无穷的奥妙尽在不言中。许多人来黄山,就是想暂时抛却世俗,享受一下仙境之乐。可黄山养奇松、云海、仙峰,就不养人。吃着盘中珍贵颗粒,想象黄山挑夫,就知道山上生活艰辛。索性把僧道都赶下了山,实现真正的仙界圣境。在海拔1840米的光明顶,仙雾笼罩,气象非凡。从送客松往下,神奇境象变成竹林、苇草,凡胎毕现。隐约听见市喧声,恍然梦醒。在我这样从丘陵出来的人眼里,黄山就是高,人站得高眼界就不一样,山一高境界就层出不穷。我那边的太姥山,也有云海,灵秀山水,可是海拔不到千米,就无法百尺竿头再进一尺。花岗岩也是形态万千,可岩缝就是不长松,长出的草木怎么看都少了点什么。得天独厚也不能形容黄山,黄山就像天地间一幕大戏:奇松是生旦,峭壁是丑角,云海就是竖琴鸾鼓。黄山像一部天书:四时境像不同,翻阅心情各异,却不时会有惊喜的机缘。冯友兰说过人生四境,“天地境界”,我想就是仙境,无尘无我,精神超拔于天地间。黄山精神,不仅是傲骨、坚韧、团结、进取,更是一种哲学的理念,生命的境界。